小男孩爱“挤眉弄眼”!背后的真相是……

发布于:2024-01-29 点击 1701 次

七岁的叮当是个帅气的小男孩,聪明、敏感,好胜心强。开学后,老师发现叮当常不自觉地挤眉弄眼,有时候还出现腹部肌肉的抽动……在老师提醒下,家长带叮当来到儿童医院就诊,经检查,原来叮当是得了一种叫做“抽动障碍”的病。


01什么是“抽动障碍”


抽动障碍(TD)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神经精神疾病,以不自主、快速、刻板的肌肉抽动为特征,多见于7-12岁男孩。


其临床表现多样,包括简单运动抽动如眨眼、皱眉,复杂运动抽动如做鬼脸、肢体抽动,以及发声抽动如清嗓子、尖叫。抽动通常5-10岁时出现,10-12岁时最明显,多数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。


02与哪些因素有关


TD病因尚不明确。目前认为与遗传、免疫、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,具有较高的遗传性。加重抽动的因素包括紧张、焦虑、压力大、疲劳、睡眠不足、感染等;减轻抽动的因素则包括充分休息、户外活动、轻松愉快的环境、情绪稳定、泡温水澡等。诊断主要依赖细致的病史询问、观察,辅以脑电图、神经影像学等检查。


03关注抽动障碍“共患病”


“共患病”也称共病,指个体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疾病,且相互难分主次。“共患病”在TD患者中较为普遍,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(ADHD)、焦虑、抑郁等。这些共患病可能增加TD的复杂性和严重程度,影响患儿学习、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。


04治疗与预后


通常采用心理教育、行为疗法、药物等综合治疗。其中心理教育和家庭支持对改善患儿生活质量至关重要。

1.心理教育与家庭支持。照顾抽动症孩子要多陪伴、多倾听、多鼓励,理解孩子,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。饮食上注意低糖、控制咖啡因及可可制品摄入、均衡膳食、远离精加工食品,合理补充营养素。

2.认知行为疗法。抽动综合行为干预(CBIT)和习惯逆转训练(HRT),对减轻抽动有积极作用。

3.药物治疗。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是常用一线药物;中药菖麻熄风片,也被证明对缓解抽动症状有效。

需要知道的是——多数TD患儿青春期后症状缓解,约50%症状完全消失,30%症状减轻,也有少数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,甚至恶化。其预后与共患病的存在、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严重程度等相关。


温馨提示: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,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,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。同时,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——通过科学诊断和个体化治疗,大多数患儿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,过上正常的生活。

(苏儿神经内科 张兵兵)

扬州市妇幼保健院
(扬州市红十字医院、扬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、扬州市儿童医院)
版权所有

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432号

本站文字、图片、视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谢谢!